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率先完成黄河生物名片兰州鲇染色体水平上的全基因组测序
时间:2024-01-07 19:13:48 作者:佚名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近日,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兰州鲇研究团队率先完成并发表了“黄河生物名片”兰州鲇全基因组图谱,这是第一个有关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染色体水平上的全基因组序列。该项工作的完成,将提供大量与兰州鲇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有利于从功能基因组角度揭示兰州鲇生长、发育、代谢、免疫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其濒危的内在因素奠定基础,对于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兰州鲇基因组图谱
据了解,兰州鲇是中国特有濒危鱼类物种,仅分布在黄河中上游河段,在黄河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已被列入中国十大河流水生生物名片。其基因组由30条染色体组成,全长794.43 Mb。研究表明,兰州鲇的特有基因家族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中。此外,研究发现兰州鲇趋化因子受体和清道夫受体基因家族发生收缩,这可能与其较低的免疫反应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兰州鲇的濒危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黄河水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兰州鲇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作,先后从群体、个体、分子、遗传和生化等层面全面科学地揭示了兰州鲇的种质特性,研究了兰州鲇濒危的环境因素和资源衰退的遗传学机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制定水产行业标准《兰州鲇》1项,部分成果曾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获陕西科技进步奖2项。此次兰州鲇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和发表,为进一步探究黄河鱼类物种适应性进化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知识链接
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又名黄河鲶 ,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ea)、鲇属(Silurus),营养价值高,俗有"黄河鲶鱼活人参"之称,具有十分广阔的养殖前景。黄河宁夏段是其典型分布区,但由于水体污染、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兰州鲇野生种群日趋衰退,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兰州鲇体长,头较为扁平,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富于粘液,侧线上有一行粘液孔。眼小,口横宽而大,下颌突出,须2对,颌须长超过胸鳍基部。体后部侧扁。口裂末端与眼前缘相对。背鳍小,胸鳍刺后缘锯齿极其微弱。
兰州鲇属于肉食性鱼类,常栖息于河流缓流处或静水中下层,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4月下旬到5月中旬繁殖。在我国分布于黄河水系的兰州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巴彦淖尔盟四分滩,黄河陕西段有一定的资源量。从营养学角度上,兰州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7.4±0.7)%,粗脂肪(2.22±1.09)%,粗灰分(1.12±0.09)%,水分(80.4±0.8)%。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1.29±3.71)%(质量分数,干样),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10.43±0.47)%,含量最低的为胱氨酸(0.663±0.040)%,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0.24±2.18)%,占氨基酸总量的42.38%,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兰州鲇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3,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62%(干样);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余12种矿物元素(p<0.05),锌在8种微量元素中含量(10.18mg/kg,鲜样)最高,铁(8.31mg/kg,鲜样)次之,硒含量(0.31mg/kg,鲜样)丰富。
兰州鲇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5.21%,并以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主;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脂肪酸的33.39%,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5.12%、7.65%。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kpxc0525/20240104/98339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中国发展奶绵羊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