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以来,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在地文化 乡村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
时间:2023-12-26 14:58:38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这间驿站已经成为我们赵化镇的地标了。”在12月5日举行的2023年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调研现场,赵化镇工作人员杨梅介绍。书屋、画室、文化展示厅、多功能活动中心……这间由闲置粮仓打造而成的驿站是当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打造省级样板村镇的生动写照。
自2021年启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以来,我省已累计建成348个省级样板村镇。5年建设时间过半,省级样板村镇建设展现出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成功经验?
文化铸魂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12月5日,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两湖会馆文化广场内,台下几十张茶桌座无虚席,台上,一段以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为主角的川剧《浩气长存》正唱到高潮段落。
赵化镇是第二批“省级样板村镇”之一。在这里,刘光第故居、赵化六艺、赵化三宝等历史人文资源被充分挖掘运用,两湖会馆、闲置粮站等新老空间被重新开发成乡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络绎不绝,传统文化重燃生机。
“乡村文化正在散发光彩”是记者看到赵化镇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后的第一感受。在梳理今年入选的省级样板村镇建设经验时,记者发现,许多省级样板村镇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在地文化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为本地乡村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为文艺创造者搭台,成立绵阳市第一家乡镇文联,建立“归真园”“遇见栖心”等3个文联采风基地,编撰出版乡土刊物《枣园文艺》,推动桑枣镇乡风文明建设;攀枝花市仁和镇红旗村依托历史悠久的冉家大院和三线建设时期夺菜保粮“不输一口气,努力争红旗”的文化内涵,打造红旗村村史馆,重塑乡风文明;什邡市洛水镇挖掘“李冰文化”,创作《亲水李冰》《洛水一路向阳》等文艺作品,开展李冰文化艺术周、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涵育乡风文明。
产业赋能乡村文化焕发生机
富顺县狮市镇的马安村2017年正式脱贫,如今已是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深究原因,与其坚持“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密切相关。
甫一进入马安村晒场地,一股浓郁的醋味扑鼻而来。2016年,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下,自贡千天百味入驻马安村,320亩贡醋产业园建起来,贡醋非遗工坊、苗仙湖柑橘园区、马安农场等农文旅项目一一落地。“它们既是生产基地,也是游学基地。”马安村党总支书记伍文轩介绍,坚持农文旅融合是马安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主线任务。
翻开今年的省级样板村镇名单,不难发现,像马安村一样以产业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不在少数。稻城县噶通镇寒桑村因地制宜保护传统村落,大力发展藏式风情、高原牧马等休闲旅游体验项目,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打造“一心两业三带四感”高原休闲旅游发展新格局。这座“小”“弱”“远”的高原小村落正散发出活力。古蔺县双沙镇以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围绕“观光体验+文化+旅游”,建成高山蔬菜产业园、高山冷水鱼园、道地中药材园等园区,依托白沙会议旧址、白马旅游度假区等,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在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看来,各样板村镇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地域特点,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和经验,促进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资源整合,为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3/12/7/ba4556f3e610467e9c7740156a903b8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