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探索“三转四突五振兴”“三农”工作新路径
时间:2023-08-31 07:41:12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邛崃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动人力投入、财力保障、物力配置向乡村振兴转移,重点在建设“天府粮仓”、提升农业质效、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力求突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探索提出“三转四突五振兴”“三农”工作新路径,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推动“三项转移”,夯实乡村振兴全方位保障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人力投入向乡村振兴转移。围绕解决乡村振兴“谁来干”的问题,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干部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深化基层党建“双强双创”行动、“双诺双评”机制,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深化“六联六共”工作法,全域推进片区党建联合体建设。持续开展星级党组织评选,选树一批明星村(社区)、明星书记,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二是充实干部队伍。突出实绩导向,精选一批熟悉乡村振兴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实施菁“选”崃临薪火计划,扎实推动选调生到村任职。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伍选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按照“走出去、学先进、谈思路、问成效”培训思路,推进涉农部门、镇(街道)干部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习提能,锻造乡村振兴中坚力量。三是引育乡村人才。压实行业部门、镇(街道)抓乡村人才主体责任,依托以“凤凰崃栖”人才新政2.0为统揽的“1+3+3+N”人才政策矩阵,出台支持镇村引用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建立乡村人才平台政策,让各类人才走进乡村有保障、服务乡村有平台。深入实施“邛州雁阵”工程,选拔一批乡村振兴领头人。建立“市管镇用”专家团队,常态化推动优秀教师、医生、科技特派团等服务乡村一线。 (二)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财力保障向乡村振兴转移。围绕解决乡村振兴“钱哪来”的问题,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一是建立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对上争取资金项目,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推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二是建立金融重点倾斜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市场信用主体培育,持续开展“整村授信”“整园授信”活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重点领域金融供给精准对接,加强“政银担”合作,推广“农贷通”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融资审批效率,降低农村信贷成本,解决农村授信难、贷款难等问题。三是建立社会积极参与机制。以工业化思维优化“三农”项目包装策划,定期发布“三农”领域招商引资机会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靶向招商。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采用“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同步进步。 (三)提升承载能力,推动物力配置向乡村振兴转移。围绕解决乡村振兴“怎么干”的问题,持续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将乡村变成干事创业的热土、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一是让农村土地“活”起来。把保障和实现农民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巩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改革工作,有效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推进,扩容乡村发展承载空间。二是让基础设施“强”起来。着力补齐乡村供水、供气等设施短板,扩大互联网、5G等设施覆盖范围,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融合。以“五个一”理念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强化片区联动,推动道路连通成环,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三是让公共服务“优”起来。开展乡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强化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服设施管理维护,探索创新农村物业、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新路径,加强村级养老服务,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持续提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体服务渗透率。 二、聚力“四方突破”,创新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做强现代种业,在建设“天府粮仓”上力求新突破。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多措并举保护耕地良田,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技引领示范区。一是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占补平衡”、年度“进出平衡”,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齐农田灌排设施、农田宜机化作业等短板,推广“有偿使用共管共护”管护利用模式,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二是创新贡献天府良种。突出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化“管委会+专业公司+N”运管模式和“133”现代种业发展模式,加快“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建成投用,深入探索现代种业发展与链主企业培育试验试点,引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产业带动、国际竞争能力的种业链主企业,建设国家级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探索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4.0模式,提高种业科技创新供给与应用能力。三是打造“天府粮仓”示范。深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集中推广区域化、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以2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和9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区建设为重点,分别建设2个千亩科技示范片、3个以上百亩科技展示区,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点带面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效。 (二)推动“三链”同构,在提升农业质效上力求新突破。以绿色化、融合化、品牌化为导向,聚焦种业、粮油、生猪、茶叶、水果等主导产业,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一是坚持绿色有机,筑牢生产供应链。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为主线,质量安全可追溯为核心,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数字化水平。健全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构建农产品采购、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错峰销售和产地集散分销能力,培育电商直供、商超直销、定制销售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提高生产供给质量和效率。二是坚持延链补链,拓展精深加工链。支持种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等开发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等业务,开展干制、腌制、熟制等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鼓励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三是坚持特色优质,做强品牌价值链。做好“土特产”文章,扩大“天府黑猪”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重点提升邛崃黑茶、邛崃黑猪、邛酒“两黑一白”等地标品牌价值。大力培育生态观光、户外拓展、研学实践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学习借鉴“村BA”模式策划“土味”乡村节会,开发看乡景、品乡味、享乡俗、忆乡愁等乡村休闲产品。通过“两微一端一抖”等线上平台以及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线下平台,创新运用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三)建设和美乡村,在促进农村宜居宜业上力求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导向,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年行动为抓手,推动建设天人和谐共生、人业和合相宜、人人美美与共、体现邛州雅韵的和美乡村。一是健全示范推进工作机制。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和重点村培育创建,抓好“一统一基五支撑”重点任务,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方式,每年培育邛崃市级先行村6个、重点村3个,争取创建成都市级先行村3个、重点村1个以上,省级示范村1个以上,带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二是健全乡村精智治理体系。完善“微网实格”管理服务格局,依托“智慧蓉城”邛崃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村级基层数据库,集成智慧便民等应用数据,奠定乡村精智治理基础。全域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省级试点,推广运用“川善治”等积分管理平台,构建开放、多元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三是健全农村风貌提升机制。依托天府黑茶公园、石町谷田园综合体、邛酒•源乡、白沫江EOD等重点项目建设,塑美乡村大地景观。以农房为主体,突出山丘坝特异性元素,开展特色风貌塑造及沿线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重点线路。持续深化“六乱四脏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评办法,每年在全市评选最美村落10个、最美庭院100个,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用好改革法宝,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力求新突破。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用好用活上级赋予的改革权限,激发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和农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持续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工作,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建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探索辅导员点对点服务模式,构建“辅导员+服务中心”指导服务体系,培养辅导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点对点指导服务。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聚焦现代农业、农旅、文旅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发展代耕代收、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激发农房、农地、农民活力,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以工代赈等措施,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持续挖掘农民经营增收、财产增收潜力。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清零消薄”集中攻坚行动,逐步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6个“零元村”、125个“薄弱村”。高质量完成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点任务,因地制宜采用资源发包、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高兴村四方公司联营、马湖村“433”投改股等模式,加快制定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以集体资产股权为依据的分配机制,探索建立集体经济收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反哺机制。 三、加快“五大振兴”,呈现“五园之乡”未来新图景 (一)加快产业振兴,建成宜居宜业、绿色生产的田园。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到2025年,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4.5万吨以上,油菜、生猪、茶叶、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种业虹吸效应和“天府粮仓”邛崃片区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显著,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5:1,乡村休闲旅游业、社会化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更加通畅。 (二)加快人才振兴,建成人财两旺、创新发展的聚园。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到2025年,党管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政策更加精准有效,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每年新增培育农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800人以上,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和服务型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充实。 (三)加快文化振兴,建成寄托乡愁、邛州雅韵的故园。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到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分别达85%、90%,茶马古道、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有效保护,传统民俗、乡村节会等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文君、邛窑、临邛古城文化等地域文化名片显示度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基本形成,乡村文明新气象焕发风采。 (四)加快生态振兴,建成天人合一、休闲养生的乐园。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到2025年,“一控两减三基本”稳步推进,农业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绿色升级,人居环境干净宜居,农房风貌重点提升,农业农村乡土魅力、田园活力充分释放,山、水、田、林等元素与乡村美学整体设计有机结合,都市天际线与乡野风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季赏景风光流转的乡村生态最美标识得以体现,全市提升建设黑茶景观道、川西竹海生态廊道等美丽乡村示范线5条以上。 (五)加快组织振兴,建成和谐善治、邻里互助的福园。将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到2025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提升显著,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市涉农村(社区)党组织体系健全、领导班子有力、“两委”干部廉洁自律、“双诺双评”开展扎实,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取得较大突破,“微网实格”规范运行,治理更加智慧化、服务更加精细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更加健全,乡村社会凝聚力和民心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8/22/d0877574e751403b9646951865fe9e0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