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在洮北
时间:2023-06-03 16:47:25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由一户到多户,由星星点点到集中连片……从2007年开始,白城市洮北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试点,截至2022年底,全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76.3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9%。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农民思想认识的跃升,是农业新技术的“裂变”。
夏日乡村,处处是蓬勃生长的姿态。
5月29日一大早,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生产村一组的郭晓光,走进自家门前整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块里,眼瞅着4公顷多玉米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生长,脸上挂满了笑容。
“你看,包括我们生产村在内,这周围十里八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户数可不少!说起来,最早接触这个‘新鲜’事物,村里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啥保护性耕作?留着满地苞米茬子能种好地?你别听外人瞎说。”回想起当年接触保护性耕作的情景,郭晓光记忆犹新。
从认识到发展
保护性耕作出现“蝴蝶效应”
原来,2010年郭晓光到区里参加由市农委专家讲授的保护性耕作课,心里豁然开朗。他满心欢喜地把带回来的宣传材料给村民看,跟大家讲保护性耕作的种种好处。可惜,乡亲们对此毫无兴趣,认为郭晓光说的什么保护性耕作,纯属“忽悠”。
令郭晓光意外的是,乡亲不认,家里人也不认。父亲一向对他的工作最支持,但这回,反对得却最激烈。在最艰难的时候,郭晓光的舅舅朱汉国心动了。朱汉国说:“我仔细看过资料了,保护性耕作咱虽没搞过,可人家国外都干几十年了,好处明明白白摆在那。人家行,咱咋就不行?再说了,你是念过大学的人,看的肯定比我们远,舅舅跟着你干。”
就这样,郭晓光和舅舅再加其他几户亲戚,成了生产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农民信的不是说得有多好,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很快,这“螃蟹”滋味就被别的农户咂摸出来了。
当年同组的老孙头对此最有发言权。因为他的地块,就在郭晓光的耕地旁边。春播时,老孙头早早来到了地头,收拾秸秆、拖茬子、搂茬子、翻地、打垄……忙得不亦乐乎。令他纳闷的是,相邻地块的郭晓光,却一点动静也没有。直到半个月后,累得筋疲力尽的老孙头,才看到郭晓光出现。人家种地前的活儿一项也没干,仅用机器深松了土壤,就直接播种了。
那个时候,从春播到秋收,老孙头就一直细心观察,最后整明白了:“这保护性耕作真厉害啊!”
“晓光从春到秋没干几天活,柴油用的比我少一半,还少灌了一次水,可庄稼长得比我的好,收成也比我的多。我一公顷地产量8000-8500公斤,晓光的地均产1万多公斤,有些户更厉害,公顷产竟能达到1.3万公斤左右……还有,这一层层的玉米根茬烂下去,地越来越肥,再过几年,我就更没法和人家比了……”
郭晓光和几名农户的成功,使保护性耕作一下子引来村民争相效仿,开启了洮北区保护性耕作大面积连片作业的先河。
从生产到生态
保护性耕作实现“资源永续”
经济账、环境账,都要算得清。
为了让群众有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今年春天,洮北区东风乡金宝村农机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热闹非凡,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赶来这里,抢占“有利地形”,参加洮北区2023年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瞧瞧区农机技术推广站今年带来的“新技术”。
“突突突……”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现场会拉开了帷幕。只见拖拉机牵引着条耕机在试验田上来回作业,走过之处,耕地上的秸秆都被归拢到两侧,并在农机正后方留下平整干净的黑色种植地带。“这个办法好,条耕技术还能这么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演示引得农户啧啧赞叹。
一直以来,秸秆打包离田后,碎屑残留在地表,给苗期的幼芽生长带来困难,也给春耕的农户带来不少困扰。此次推广的秸秆覆盖隔垄休闲宽窄行技术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技术模式可以实现秸秆大量还田,针对播种前开展秸秆归行整地作业,可以提早提升地温,保证出苗率和出苗质量。
“这样就能高产?”“秸秆留在地里没事吗?”现场农户不时发表着疑问。
为了适时为农民解疑答惑,洮北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在讲解各项技术时,还专门邀请了实施保护性耕作受益人“现身说法”。
“刚开始我也害怕保护性耕作时间长了会减产,可连续种了好几年,一年比一年增产,去年每公顷产量达到3.2万斤。”家住在青山镇的杨金宝从2019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拥有多年耕种经验的他受益良多。
“把秸秆或秸秆茬子留在地里做覆盖物,在土地休闲期间可以起到防风固土、抑制大风扬尘的作用。在作物生长期,秸秆覆盖地表后,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自然蒸发,减少水土流失,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这是可持续的多赢啊!”杨金宝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从精耕到细作
保护性耕作让黑土“生金”
保护好黑土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切实保护黑土地的肥力不减、粮食增产,装满农民的“米袋子”“钱袋子”。
洮北区从2007年开始试点开展保护性耕作,经过十几年示范推广,已经在域内的12个乡镇、3个农场全面展开。让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水稻种植户徐东作为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受益者,现场为大家介绍了秸秆还田的实际效果。“我采用秸秆全量抛洒还田技术种植水稻已经两年了,效果很好。土地越来越松软,土壤越来越肥沃,每亩地能增产近70斤,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节约成本。今年,我又扩种了土地,希望秋天能实现大丰收。”
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也是颇为经济的方式。秸秆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秸秆科学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还能够破解秸秆禁烧难题,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洮北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吴俊龙告诉记者,此项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5%到10%,节肥10%到20%,如果这项技术在全区推广,将会对改良盐碱地,保护黑土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除了可以通过在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粉碎抛洒装置,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洒在田间,还可以采取秸秆统一回收加工。
今年,洮河镇大六家子村尝试用这一方法改良盐碱地,让盐碱地焕发生机。眼下,稻田已经插秧完毕,绿油油的稻苗藏着农民丰收梦想,长势喜人。
“我们将秸秆进行简单加工,统一堆放,利用秸秆腐熟剂,将秸秆腐熟后,全量还回到田里,这样既能实现盐碱地改造,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增产增收,还能起到长期保护土地的作用……”讲起精耕细作对待黑土地,吴俊龙兴致勃勃。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htdbh/202305/t20230531_87173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