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区: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时间:2023-04-08 20:45:44 作者: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自2018年起,罗江区着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大胆创新探索农民职业化,在全省率先构建“职业标准、职业培训、职业保障”的“三位一体”农业从业制度。 一、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罗江区立足农业全科型人才培训目标,依托省农科院、区职业农民学校等机构,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建立以“职业农民学校”为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主体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灵活多样地创新“菜单式”“应用式”“小班制”和“双向选择”培训模式,通过“线下+线上”“现场+课堂”有机结合,常年开展农业职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历提升学习,制定了《学历提升扶持细则》,对获得农科类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给予2000-10000元不等的学杂费奖补。目前,76人参加了中高职培训,58名带头人提升了学历层次,139人达到大专以上学历。 围绕“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五项基本条件,制定《德阳市罗江区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把家庭农场主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主要认定对象。同时,制定《德阳市罗江区职业农民初、中级职称资格评定办法》,全区共认定职业农民1343人,评定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农业技术人才达484人,农民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75人。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围绕5项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鼓励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参与技能鉴定,逐步奠定农业持证上岗基础。 截至目前已发展农民合作社216家,成员出资总额7.12亿元,入社成员32186名,成员和带动非成员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51%以上。累计创建区级及以上示范社121家,占全区农民合作社总量的56%以上,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16家,市级示范社45家,区级示范社52家。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1.合作社发展不平衡。我区共有93村(其中31个社区),平均每个村(社区)共有农民合作社2.3个,合作社整体数量已饱和,但整体质量急需提高,70%的合作社基础差、规模小,在为农服务工作中应有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据调查统计,216个农民合作社中有近40%的合作社处于“僵尸”状态,对于发展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产品怎么销售等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存在“等、靠、要”思想。 2.土地存在制约。局部农户不愿流转,形成土地零散且规模小,影响合作社连片流转。调元镇文星村,一直想流转零散坡地共53亩,分别由零散坡地10亩、10亩和33亩构成,因不成片,历时4年,一直未流转成功。 3.人才技术制约影响做强。一是农民合作社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216家农民合作社有近80%的理事长是年龄超过45岁的农户,他们缺乏企业的管理知识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二是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俊明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共有农业机械176台,专职农机手仅有15个,平均每个农机手要负责11.7个农机,完全不能满足农时需求。 4.职称学历制约。根据《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2019﹞114号)文件,四川省为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出台了《四川省农业技术人猿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该条件适用于四川省农业系列个专业领域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然而对农民从业者来说,学历就是职称评定的一道高门槛,不管你技术在如何专业。从2019年至今,体制外的农民从业者仅何骏(罗江捌零后有限公司负责人)一人取得高级职称。随着现代农业进入4.0智慧化农业版本,衍生出更多的农业行业技能分工,建议增加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并支持更多的农业职业技能院校开展技能鉴定,让农民“持证上岗”。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4/3/2b1fad2df28944d582f1f13662775b0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