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养殖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养殖标准

让有机肥成为绿色循环的“转子”

时间:2021-03-10 14:11:22 作者: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阜南合心家庭农场水肥一体化大棚内的芦蒿长势喜人。

  近年来,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两减一增”的认知理念有所加深。然而,如何通过项目的带动作用,挖掘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成为各地努力破解的难题。近日,记者来到安徽省阜南县探访,看看他们在这方面是如何进行有效探索的。

   

  

  项目资金用在“急处”

  阜南县有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在蔬菜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阜南县新村镇的合心家庭农场的设施大棚里,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芦蒿长势喜人,水肥一体化的喷灌设备自动喷洒着。“以前我们浇水施肥可麻烦了,都是请劳动力拉管子来回浇。现在有了这套设备,施肥浇水不仅变得‘傻瓜’化操作,还给我节省了一大笔人工费。”家庭农场主周俊芳介绍说,芦蒿的地头批发价12元/斤,效益很不错,但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像当地请人收割芦蒿最少需要80至100元/天,所以听到县里宣传“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项目,虽然主体也要出一半的资金,但她二话没说早早地申请了。

  “阜南县是2019年开始试点实施有机肥替化肥项目,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年。经过第一年的实施后,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很好,但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的确是难点,也在不断想点子、动脑子。”阜南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蔡明胜介绍说。

  会龙镇是当地的辣椒种植大镇,常年种植辣椒7万多亩。“当地种植辣椒有数十年,农民为了追求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盐渍化、酸化,因此我们觉得亟须修复当地土壤质量,就在会龙镇推行‘有机肥+配方肥+土壤调理剂’模式,既在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也选择适合本地土壤施用的调理剂,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实现项目区设施蔬菜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资源充分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我们通过单一来源采购,与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开展设施蔬菜项目区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及模式集成创新、土壤酸化、盐渍化治理等相关试验示范及技术攻关。”阜南县土肥站站长郭标介绍说,目前已经完成前期工作,下一步将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对大棚蔬菜土地实施修复。

   

  

  帮助养殖企业真正变“绿”

  焦陂镇的张学才从事蛋鸡养殖已有2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1000多只蛋鸡到现如今的8万多只蛋鸡,年产1300吨鸡蛋供应阜阳及周边市场。注册品牌‘焦阳’也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张学才说,养殖规模、养殖环境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但是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也成为养殖场环评的棘手难题。以前都是采取传统沤制堆肥,通过把鸡粪堆肥发酵成农家肥,但是一占土地、二是气味难闻,而且循环周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阜南县推行畜禽“粪污+沼气+发酵罐制有机肥”种养结合模式,依托规模化养殖主体、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完善沼渣沼液处理和粪污发酵设施,优化施用技术,在养地肥田的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阜南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考察中,张学才接触到一种新型机器——高温智能畜禽粪污发酵罐。他回去后立即购买,将养鸡场的粪污传输到发酵罐里,通过高温消毒,加上配好的菌种,十天左右就可以变成干燥颗粒状的肥料,既减少了粪污转变成肥料的时间,也杜绝了异味。发酵过的鸡粪肥料卖到每吨200至300元。

  “如果使用这种机器工业化处理粪污,既可以让环评升级,改善养殖场的环境,又可真正成为不见粪污、没有气味的花园式养殖场。虽然同去考察的大多数养殖企业都觉得挺好,但也都觉得投入大,不敢轻易上此项目。我当时就决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学才说,这个项目的设备安装需要百万元的投入。通过有机肥替代项目的实施,作为主体,他们只需掏一半的钱,另一半则由项目资金承担。自从这套设备投入使用后,养鸡场里的气味彻底消失,生产出来的肥料也更加有机、营养。

  “我们养鸡场不用外面的成品饲料,而是使用自己配制的饲料,通过源头掌控粪污质量,可以有效地杜绝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样粪污质量好,再通过工业化手段加工生产出来的肥料才能达到国家有机肥的标准。”张学才说,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品牌管理意识,才使得自家的产品,无论是鸡蛋产品还是有机肥一直在当地市场上比较被认可。

  “阜南县是畜牧业生产大县。我们想通过项目的示范撬动,让更多的养殖企业加入变废为宝的队伍中来,把有机肥生产变成养殖业延伸的产业链之一,真正做到绿色循环利用发展模式。”阜南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马标说。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nyjxh/njgl/5555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