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养殖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养殖服务

重创新 强科技 促融合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样版——记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时间:2021-03-10 13:29:20 作者: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17年9月,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12月,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考核验收,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该产业园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按照“三区两园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坚持产业大融合、技术大集成、种养大循环,持续推进产业园稳步建设,实现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创建目标。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59.2亿元,较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12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9%。2020年,产业园夏粮喜获丰收,小麦亩均单产高于全区21%。

  一、激发农业园区发展新动能

  为加快园区建设,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资金创园、人才兴园、创新活园、管理服务强园等有效手段,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新动能。

  整合资金创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化投入的思路,不断释放产业园投资洼地效应,出台了《埇桥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埇桥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区财政每年预算20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产业园获批创建以来,区政府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向产业园倾斜,同类项目、同等条件优先支持产业园建设,先后投入5亿多元,完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引进人才兴园。出台了《宿州市埇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宿州市埇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2019年服务产业园的高级技能人才达到76人,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的“专家小院”也落户产业园,为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金融创新活园。创新金融产品,设立信贷风险基金2400万元,与银行合作推出“助农贷”“小企业成长贷”等金融产品,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000多万元。创新担保方式,联合体采取内部担保模式,为12个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600万元。创新抵押方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试点,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抵押贷款850万元。

  管理服务强园。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加强园区管理;成立战略投资管理公司,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2019年融资8000万元投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二、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产业园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提高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水平,充分挖掘农业文明、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工融合。依托金海面业、正禾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粮食、畜禽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2019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9.2万吨,畜禽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3万吨。

  加快农旅融合。农业展览馆、气象科普馆、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万鼎拓展训练基地等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2.1万人次,3A级景区、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市级科普基地已通过认定。

  促进农商融合。加快益农社、农村淘宝、企业电商平台等信息化设施建设,搭建电商培训平台,培育农业新业态,产业园内85%以上的企业有自己的网页或电商平台;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建设农业科技新高地

  2019年,产业园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较2018年增长8.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100%,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坚持农业生产信息化。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气象减灾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站、土壤传感器、北斗无人机等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淮河、丰大等粮食基地实现气象物联网和“四情”监测点全覆盖;温氏、丰沃、淮海等大型养殖基地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远程操控;村级信息化服务站11个,覆盖率100%。  

  坚持产学研推一体化。安徽农业大学构建“大学+政府+试验站+基层推广中心”四体融合的8个产业联盟,服务产业园及周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园内建立科研试验基地。两年来,实施试验示范项目31个,开发试验示范新品种36个,玉米新品种“金北516”、“郑单1102”通过国家审定,华成豆7号、天益科豆18号等3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019年与皖北振兴学院、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51场,培训7200多人次。

  坚持生产经营集约化。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农民承包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种植飞防率70%,产业园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87%。

  四、凝练绿色农业发展新经验

  产业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农业大循环。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

  坚持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密切种养循环,探索“三种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淮海畜牧供港活牛基地,常年存栏活牛2300头,租种土地1500亩,通过自种自养模式,实现“企业内循环”;年出栏仔猪20万头的温氏仔猪养殖基地,利用管道将沼液输送到周边1.5万亩农田,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区域性中循环”;肥地肥业公司利用秸秆畜禽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年处理畜禽粪污10万吨、秸秆5万吨,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通过辉隆集团网络销售全国,实现“种养大循环”。产业园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达100%,有机肥替代化肥普遍推广,化肥农药实现负增长。

  坚持质量优先,实现全程可溯化。高标准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追溯平台,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施生产信息化、监管数据化,构建“从基地到餐桌”质量安全体系,产业园56个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监控,产品实现全程可追溯。

  坚持标准先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等企业牵头制定小麦玉米国家综合种植标准化等3个生产管理标准,2019年组织申报了“埇桥大豆”、“埇桥山羊”等2个地理标志产品;金海面业、药闫粉丝、高滩萝卜等5个区域性品牌价值得到提升,2019年举办了首届“庆国庆、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促进了品牌化发展。

  五、锻造农民致富新引擎

  在联合体带动、订单农业生产、入股合作社、企业务工等共同作用下,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12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9%。

  订单生产保增收。正禾食品、金海面粉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园内开展皖麦52、烟农19、洲原9369等品种的订单生产,按照高于市场价10%收购,亩均节本增效300元左右。淮河种植等3个合作社与贵州茅台酒厂签订优质高粱种植协议,在产业园建立“红缨子”高粱基地2.1万亩,单季亩均增收280元左右。搭建平台促就业。盘活闲置厂房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招引5家企业入驻;利用安农大皖北试验站孵化科技企业,极飞无人机、四创电子等6家企业入驻;建设军事拓展训练基地,为退伍军人提供创业就业机会,解决了22名退伍军人就业问题;启动“老字号”农产品加工“双创”基地建设,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6家加工企业已签约入驻。

  利益联结兜底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粮食银行”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通过优价收购、低价服务、农资统购、返利分红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多方共赢。产业园内联合体已发展到5家,28家农民合作社和57家家庭农场加入联合体。

  志智协同加动力。结合产业园用工需求和贫困户发展实际,依托协鑫农光互补项目,建设了芦笋扶贫种植基地,安农大、丰大种业等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扶贫方式由“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产业园内企业优先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60名贫困人口到产业园企业务工,实现稳定脱贫。

  六、开垦农业改革新试验田

  首创“人地挂”,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开展“人地挂钩”试点,解决“人、地、钱”问题,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问题,21个自然庄集中搬迁安置,新增建设用地1600余亩,6000多人实现集中居住,20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解决了“地往哪里转”问题,将拆旧复垦后的2000多亩新增耕地统一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搬迁安置村庄的耕地全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问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满足产业园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剩余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进行交易,交易资金用于搬迁安置和产业园建设。

  首创“联合体”,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探索建立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的创建促进了生产、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多方共赢,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首创“劝耕贷”,探索农业融资新模式。在产业园内的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率先开展“劝耕贷”试点,通过“资源联合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探索政银担合作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有效抵押担保物、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做出有益尝试和有效实践,“埇桥融资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实施。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rdzt/xdnyq/5391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