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对大豆种子进行“热带化”改良
时间:2021-03-10 12:24:27 作者: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上世纪70年代我刚接手农场时,每公顷土地仅能收获900公斤左右的大豆,而目前每公顷产量已达到4.8吨。”再过一个月,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农户卡尔穆将迎来大豆收获季。望着田里那一抹抹翠绿,卡尔穆喜上眉梢,似乎已经看到了今年的好收成。
几十年来,卡尔穆见证了自家农场大豆产量的迅速提高,也见证了巴西全国大豆年产量从1970年的不足200万吨,增长到现在的1.2亿吨,稳居全球第一。“这是科技的力量!”卡尔穆认为,通过科技改良种子和土壤水平,对于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驱动巴西农业发展。”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总裁塞尔索·莫莱蒂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巴西实现包括大豆在内等谷物产量大幅增长的关键,是利用科技对其进行“热带化”改良。1973年,为开发适宜本土的热带农业和畜牧业模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隶属于巴西农业部的农牧业研究公司应运而生,并在日后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酸性较强,肥力偏低,高温潮湿易引发病虫害。而大豆是温带气候作物,对温度变化敏感,全球主要产区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鉴于此,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其他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温室试验田模拟巴西中西部的热带气候条件,对大豆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适应热带条件生长,并足以抵抗病虫害的新品种。经过不断的改良,新品种大豆能够适应巴西中西部地区的酸性土壤环境,生长周期缩短了8至12周,产量也得到提高。卡尔穆告诉记者,农场里大豆的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每过几年就有新品种上市,“大豆的品种优化关乎我们农户的生计。”
对土壤的改良也离不开科技。经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通过向土壤中加入大量成本相对较低的农用石膏或石灰,中和土壤酸度;利用生物固氮技术,帮助农作物从空气中固氮,促进生长,减少化肥使用。同时推广免耕法,在收割农作物时从茎秆处切割,将根部留在土壤里,保持土壤肥力。
摆脱了气候和土壤的限制后,原本只能在巴西最南部地区种植的大豆便一路向北扩展,种植面积和单产都不断攀升。如今,巴西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大豆,最北已延伸至赤道附近。将大豆成功带到低纬度地区试种,被认为是巴西农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改变了大豆种植历史。此后,巴西的玉米、小麦、牧草种植,以及部分牲畜养殖也进行了“热带化”改良。农牧业研究公司预计,随着热带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巴西国内小麦产量将翻番,实现自给自足。
“基因编辑、生物经济学、农业集约化以及数字农业等领域是农业创新的重点。”莫莱蒂认为,农业发展的未来取决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巴西将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研究。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jyw/202102/t20210220_7944639.html
上一篇: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下一篇:生猪头部企业站上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