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推动农业国际合作
时间:2022-08-27 09:29:14 作者: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延宕起伏,世界经济复苏失衡,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空前挑战。南南合作是应对全球饥饿、营养不良、贫困和不平等挑战的重要解决途径。中国与多国加强农业合作,聚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农户价值链提升等,推动实施一批普惠性强、实用性高、带动面广的发展项目,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现在产量翻倍,收入也翻倍”
7月,缅甸正值雨季,印度洋季风每天把大量的雨水泼洒到这片土地上。丰沛的降水为缅甸农业提供了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烦恼——过量降水造成水稻倒伏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意味着收成可能不佳。
“这几年不同了!”伊洛瓦底省央冬地区农民哥乌告诉记者,中国专家为缅甸稻农带来了福音。他们带来的新稻种产量高、抗病虫害效果好,在雨季抗倒伏的特点更是凸显。“之前企业来介绍新品种时,我们有些半信半疑,划出几英亩(1英亩约合0.4公顷)地试种。结果证明,确实增产不少!原来每英亩产量1400多公斤,种了新稻种后,每英亩产量能到2800公斤左右。这下我们可以放心扩大种植了!”如今,哥乌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已经种了21英亩新品种水稻。
据了解,从前由于产量有限,当地稻农每年收入仅约60万缅币(约合2100元人民币)。“现在产量翻倍,收入也翻倍。中国专家长期在这里,为我们进行种植培训,和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察看农田,关注水稻长势。他们细致讲解,经常手把手地进行示范,毫无保留地把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最后收割的技巧都传授给我们。”哥乌说,“我们从中国专家那里学到了种植技术,深深感受到彼此根植于心的情谊。”
“我看到了圭亚那渔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养鱼的网箱由箱体、框架、浮子等结构组成。多数网箱一般固定在水深2.5米至3米的位置……”视频里,中国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洪万树教授正用流利的英语向远在圭亚那的学员们进行讲解。圭亚那网箱养鱼培训班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对照幻灯片做着笔记,不愿漏掉一处细节。
近年来,圭亚那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发展,制定《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6年)》,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并加强对相关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表示,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连续30多年居世界第一,网箱养鱼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由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主办、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承办的线上课程,正好能就网箱与围网养殖技术、海水养殖技术、饲料开发与配方设计、海水鱼疾病防控等问题为当地学员答疑解惑,协助圭亚那推广网箱养殖,促进当地渔民增收和渔业转型,提升民生福祉。
“这个培训班受到广泛欢迎。中国专家知识、经验都很丰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网箱养殖和鱼类养殖管理程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还针对学员们的问题做出了细致解答,我们获益匪浅。”圭亚那农业部首席渔业官杜基在渔业领域工作已有9年之久,此前,她从未听说过网箱养鱼,更不知道如何操作,第一次听说这个课程时感到“十分新鲜”。
随着专家讲解层层深入,杜基得到的“惊喜”越来越多。对于圭亚那一些非传统渔业地区和原住民社区而言,网箱养鱼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创造不少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意义重大”。“从培训班的讲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业领先者的能力和技术。专家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圭亚那因地制宜、改善鱼养殖的做法。我看到了圭亚那渔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杜基说。
圭亚那农业部总司长拉姆拉吉感谢中国政府对圭亚那农业多样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说,培训班将中国在网箱养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到圭亚那,将帮助圭亚那提升渔业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当地发展潜力,增加渔民收入,促进圭亚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圭政府已承诺将为以网箱养鱼为代表的新领域投入更多资金支持,且已确定部分社区开展网箱养殖项目试点,由政府分发网箱养殖工具。
“显著降低了当地对进口棉纺织品的依赖”
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光照条件良好,是世界著名的优质长绒棉产地之一。2014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中塔两国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的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目前,产业园配套数十万亩棉田和多座轧花厂,采用先进的数字智能化农业机械和纺织设备,不仅提高了棉花加工能力,还使当地纱织品跻身全球高端市场,产品远销土耳其、俄罗斯、意大利等国。
在产业园一期的车间里,上百台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工人并不多。厂房负责人说,这得益于从中国引进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据了解,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积极打造棉花从种植到成衣的全产业链,填补塔吉克斯坦在先进纺织技术上的空白。塔农业部部长萨阿迪·卡里姆佐达告诉记者,塔每年可生产12万吨左右的优质棉纤维。以前,本土纺织企业的棉纤维年加工能力约为1.2万吨,约八成纺织品依赖进口。产业园全部投产后,棉纤维加工能力提升到2万吨,“显著降低了当地对进口棉纺织品的依赖”。
产业园配套的棉田有数十万亩。中泰(哈特隆)新丝路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吉利库二场副场长亚萨维耶夫·阿里江告诉记者,现在种棉花,施肥用的是将肥料融入灌溉水并施入田间的随水灌溉法,采摘也有采棉机,节省了很多劳动力。“棉田附近居住的农户看到我们的棉株密度越来越高,也学习我们的办法,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科学播种和打顶,收成也增加不少。”
“在这里收入不错,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萨曼达是哈特隆州本地人,2016年曾到中国接受培训。“在中国学习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便决心更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漂亮。”如今,萨曼达已成为产业园生产车间主任助理,不仅能够独立操作全流程环锭纺生产线,还承担起培训新员工等管理工作,“感谢中国企业给我们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作者:颜欢、李秉新、毕梦瀛、谢佳宁、周翰博 )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00069/202208/ad0876c9952c456992d07edebbd389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