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生工程不能“为建而建”
时间:2021-09-08 20:37:55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乡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面子工程。乡村民生工程不能“为建而建”,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改变“我提供什么、你使用什么”的推动方式,建立“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
在个别农村地区,污水主管网早就铺好了,可就是用不上。近日,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四督查组在山西省娄烦县督查时,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当地部分乡镇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使用率不高,沦为村民眼里的“摆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解决类似农村污水管网“使用难”问题,必须把握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人们感觉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就是人居环境的差距大,这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基于此,国家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截至去年底,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农村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善,垃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要短板是厕所和污水处理。今年,中央又提出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所谓提升,就是要把建设重点从行政村向自然村(组)覆盖、往户延伸,持续攻坚农村厕所和污水处理问题。
建设乡村,规划先行。近年来,不少地方科学制定规划,打造美丽乡村。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由于规划缺失,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据报道,娄烦当地的一名村干部向督查组表示,当初的污水管网工程施工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入户这一项。“换句话说,他们只负责铺设主管网,至于是否连接到户、让排污管网发挥实际效用,并不在考虑之内。”如此,管网焉能不成为“摆设”,老百姓岂能不烦心?可见,规划一定要有,且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不搞面子工程。
就事论事,以农村污水来说,其具有分散性、难以统一收集的特点,且水量季节波动大,地区性差异较大。每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00亿吨,能进入城镇管网集中处理的污水占比少,其他多数地方可考虑从农户源头实行分类处理,即分成“黑水”和“灰水”进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虽然“黑水”占比相对较低,但污染程度较高,环境影响大,威胁人身健康。各地不妨以管网建设为基础,村收集、镇处理,重点治理好“黑水”,统筹治理“灰水”,达到分类减量的效果。
就事论理,形式主义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危害,长效机制是乡村建设的最大需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个系统工程,发动群众不简单,技术模式不简单,使用维护不简单,任何一个环节实施不好,都可能出现“花钱买民怨”的现象。以往,也有少数地方农村厕所改造存在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等问题,改建的厕所中看不中用,被群众诟病。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农村人居环境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建设管护使用的长效机制。乡村民生工程,既要解决当期的投入问题,也要解决后续的管护问题,让广大农村不仅建得起,也用得起。
总之,乡村民生工程不能“为建而建”,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改变“我提供什么、你使用什么”的推动方式,建立“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一方面,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破除“一建了之”的心态,排除“最后一公里”障碍,让设施管用好用,让农民愿用能用。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把农村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让农民享受到更多实惠。(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xncjs/202109/t20210907_822043.htm
下一篇: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