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养殖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养殖资讯

滨海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纪实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2025-01-08 08:19:25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沏一壶汤清色碧的首乌茶、品一口回味悠长的五醍浆、摘一串紫皮带霜的滨淮葡萄、尝一只果肉莹白的大套蜜梨,这是热情的滨海人待客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靠着美滋味、高品质、“靓颜值”,滨海县特色农产品频频出圈。目前,江苏省滨海县共有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11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85.5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水稻)原料基地28.22万亩。滨海白首乌、滨海大米、大套蜜梨、陈涛山芋粉丝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滨海天场山芋干”成为农产品区域品牌集体商标;盐城金昉首乌科技有限公司、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江苏省白首乌产业协会入选江苏省农业品牌目录,滨海白首乌入选2023全国“土特产”集中推介名录,“滨鲜四海”区域公用品牌走出一条以“绿色品质”为特色的品牌强农之路。

  近年来,滨海锚定农业强县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宣传战略,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不断提升“滨”字号农产品品牌价值,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闻名遐迩,滨海农产品畅销市场

  黄河故道梨花香,梨花谢后梨果黄。这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远近闻名的“梨果之乡”。金秋时节,陈氏首乌梨膏产业种植基地——大套梨园的梨果缀满枝头,长势喜人。生长于黄河故道沿线的滨海大套蜜梨,至今已有150余年种植历史。而闻名遐迩的陈氏首乌梨膏就是采用大套梨园原产地蜜梨熬制而成。梨膏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加工过程选用的大套蜜梨要依据果实硬度、生长天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多个指标来挑选精品梨果。梨膏加工产业的发展与梨果种植基地的发展相辅相成。种植基地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梨果原料,为陈氏首乌梨膏的质量树立了良好口碑,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除了梨膏等当地特色产品,来自滨海的农产品,从鱼肉蛋奶到粮油蔬果,“滨”字号农产品正通过传统商超、文旅采摘、农村电商等渠道进入消费市场,给消费者带来一场场味蕾盛宴。滨海农产品何以畅销市场?

  好产品源自好水土。滨海农产品之所以能迅速打开市场,品类丰富、品质上乘是重要因素,但首先离不开滨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滨海地处古黄河入海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区域。辖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丰饶的农业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让滨海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拥有6大类150多个农副产品种类,“滨海大米”“滨海白首乌”“滨海大套蜜梨”等一批国家原产地地理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产品商标迭出。滨海县目前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7个,正在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上海市民绿色、安全、精致的“菜篮子”“果盘子”。

  好的农产品不仅要有好的自然条件培育,更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滨海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综合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单产,也大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大套梨园创新种植技术,采用了果园生草栽培生态种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梨园土壤的含水量和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H值和盐含量,同时生草可改善梨的品质,增加单品果重,使得产品品质更优,口碑更佳。

  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特色产业

  滨海因势利导,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高质高效特色产业。滨海白首乌是当地著名的传统特产。滨海是我国著名的首乌之乡,生产全国95%的白首乌,是全国首乌行业唯一获得国家三项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的地方特色农产品。

  白首乌在滨海由野生种逐步驯化为当地特有的栽培种,其种植历史有二百余年。滨海沿海黄河故道地区具有适宜白首乌生长发育、优质高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近年来,滨海县先后制定了“滨海白首乌”三个地方标准等等,有效地提升了滨海白首乌的知名度和市场信誉。目前,滨海白首乌有取得生产许可证加工企业9家、农民合作社10家、规划的万亩首乌生态种植基地已建成多年生水旱轮作示范基地5000亩,辐射基地15000亩。滨海白首乌凭借传统优势、地域优势、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已逐步培育成为一项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首先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滨海县近年来以创新融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方向,规划建设滨海白首乌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有机菌肥,推广起垄、覆膜、滴灌有机新种植模式,坚持人工除虫、不用农药,使用有机菌肥,仿野生有机栽培。经SGS检测,通过308项农残检测、出口欧盟SGS有机300项农残检测标准,并于2024年1月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有了好的原料和种植技术,创新生产加工工艺也较为重要。滨海和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萃取工艺及技术,从田间到车间,36道工艺层层把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确保产品品质的安全可靠。何首乌粉制作技艺已经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2月,盐城市陈氏食品有限公司选用八滩界山5000亩基地的新鲜首乌,经过现代工艺高浓缩萃取制作而成鲜首乌原浆,获得种植和加工双认证。这些优势区是滨海特色农产品的“底座”,加强对这些优势区的扶持,就是用更少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成果,把强变更强,把“滨海闻名”变成“全国闻名”,实现现有品牌带动,辐射更广区域增收增效。

  随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不断升级蝶变。近年来,滨海县持续培育出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六大重点产业链,逐步形成以众达粮油、苗乐种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主体,贯穿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流通等全过程、全环节的特色优势产业链和品牌集群。与此同时,滨海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资源集聚、抱团发展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5.5万平方米智能化育苗中心年可提供优质蔬菜商品苗近1亿株、设施蔬菜基地10余万亩、果品基地5万余亩,其中核心区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和蜜梨分别达1万余亩,连片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全省最大、全国领先。4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全部采用荷兰模式和以色列技术,核心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海大食品等果蔬加工企业引进国际一流速冻设备,年加工速冻蔬菜40万吨和梨制品万余吨,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地。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3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68家,联农带农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品牌,擦亮滨海农产品底色

  农产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身价”、扩展销路,不光得有好品质,还得“叫得响”。品牌是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品牌化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滨海县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禀赋,全流程、全周期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了品牌认证、授权、质量监管和退出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强县镇村三级联动,摸清品牌授权企业底数,推动“滨”字号品牌授权企业积极参与品牌创建,共同维护品牌形象,全方位、全地域打造“滨鲜四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强化品牌监管。滨海依托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优势,突出产管结合,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在产前环节,滨海以节肥、节药为原则,实施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约谈及“黑名单”管理制度,先后出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规定和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坚决遏制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在产中环节,滨海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确保不合格农产品走不出田间地头。建成县、镇(街)、村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实施“检打联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管理。拓展商标注册范围、完成知识产权登记、健全品牌保护机制、提升品牌价值。如今,绿色、优质、安全已然成为滨海农产品的名片。

  强化品牌推介。近年来,滨海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坚持市场化营销,以开放姿态塑品牌,为当地农产品“搭台唱戏”,既坚持“请进来”,2023年成功承办了农业农村部信息联播培训会,极大地提升了滨海美誉度;也努力“走出去”,积极参加中国农交会等高端展会,让滨海农产品多多亮相。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县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为了进一步扩大滨海农产品的影响力,滨海“借道”网络平台,大力培育农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探索“滨海农产品”直通直销、团体消费等新模式,开设地方特色农产品馆1个等。

  丰盈品牌内涵。滨海农产品深厚的品牌文化内核让其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馈赠亲友的伴手佳品。“不管是滨海白首乌,还是五醍浆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悠久的品牌故事。”滨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持续提升滨海农产品品牌的特质和内涵,滨海坚持以文为媒、以文铸魂,讲好品牌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地方名品融合发展。近年来,滨海建成滨海农科园标本馆,培育出“滨鲜四海”等区域公用品牌。此外,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滨海农产品”系列品牌形象宣传、展示平台。

  品牌赋予灵魂。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优势产业基础好,品牌发展才有底气。“滨鲜四海”作为近年来滨海县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促进了滨海县农产品品牌形成连锁效应,全方位展示了滨海县农业产业的形象与实力,全面提升了滨海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了滨海县优质农产品品牌“立起来”“强起来”“响起来”。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5/1/7/art_13277_114656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凝心聚力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