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踏层峰辟新天——四平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事
时间:2024-12-24 20:15:38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
四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深度挖掘资源优势 精心构建产业布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基石。四平市践行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深度挖掘各地资源优势,精心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梨树县聚焦玉米、肉牛、生猪、蛋鸡、蔬菜等支柱产业;伊通县大力发展黄牛、梅花鹿、林果、中药材、花卉等重点产业;双辽市着力推进杂粮杂豆、花生、优质牧草、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铁东区与铁西区则以草莓、果蔬、农产品加工为亮点,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速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年度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工作纳入重要任务事项,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四平市粮食产量达96.14亿斤,增长2.83%,增幅居全省首位,总产位列全省第四。粮食单产更是高达1093.12斤/亩,位居全省第一,部分地块突破2000斤/亩,成功实现“吨粮田”。所辖三个县(市)均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梨树县更是位居第四。2024年,全市主粮作物计划播种891.24万亩,比去年增加11.733万亩;大豆播种40.7万亩,比去年增加11万亩;主粮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产量指标提升至100亿斤,比上年增加3.86亿斤,彰显了四平市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坚定决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梨树县作为典型农业大县,始终将产业发展置于首位,累计投入资金2.94亿元,新建帮扶产业项目104个,并合理利用产业项目收益分红,为全县5209户、10330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加入经营团队,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创新推广西兰花一年两茬大田种植、甜玉米大豆间作种植、鲜食玉米青贮离田等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开展“4行大豆+6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模式。2023年,合作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显著,玉米产量达11455千克/公顷,大豆产量为1534千克/公顷,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合作社注册了“逸野青泉”商标,其生产的西兰花荣获绿色食品认证,并连续5年出口,2023年销售额达120万元。此外,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鲜食玉米生产基地1000亩,带动成员发展鲜食玉米订单农业,亩均增收1000元。同时,利用玉米秸秆加工青贮饲料,每亩产出青贮饲料1吨,以每吨170元的优惠价格销售给周边养殖户,有效拓展了创收渠道,解决了当地500余头牛的饲料问题,促进了种养循环和资源有效利用。其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葡萄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一道亮丽风景线。梨树县十家堡镇铁岭窝堡村立足产业优势,由村党支部领办铁华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委会和18户村民共同出资170万元建设葡萄产业项目,村民转变为股民。目前,村里共建有20栋葡萄大棚,每栋投资5万元,占地1.3万平方米,每栋种植葡萄约600棵。合作社的葡萄远销长春、沈阳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滕稔葡萄产量高、质量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村书记刘营自豪地说:“成熟时滕稔葡萄粒像乒乓球那么大,一串葡萄产量一般在2.5到3斤,一棵葡萄产量在12斤到15斤左右,一斤能卖到12元。葡萄就是我们村的‘金钥匙’,打开了产业发展的大门。”村民薛艳华也开心地表示:“我今年50多岁了,日常工作就是管护、采摘葡萄。葡萄基地离家近,骑电瓶车几分钟就到,家门口打工,一年能赚2万元左右,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生活像葡萄一样越来越甜。”
火红的产业带来红火的生活。卧虎镇前六家子村将朝天椒种植作为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新路径,引领、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朝天椒种植取得新突破,培育椒苗数量从1400万株增至2000万株,种植面积从35公顷扩大到40公顷,更多农户分享到朝天椒产业带来的红利。村民刘汉才介绍,以前自家1.5亩土地全部种植玉米,今年在村党支部引导下改种朝天椒,长势旺盛,喜获丰收,产量和收入十分可观。
优化全产业链,建设养殖基地。铁东区大力扶持畜禽养殖业,现有肉牛养殖场10家,新增肉牛养殖规模户13家,散养户1700余户,肉牛饲养量达2.3万头。现有梅花鹿养殖场32家,梅花鹿饲养量达6000只。吉林鹿司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3个建设项目,成功纳入吉林省2024年梅花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中央资金2940万元。山门镇塔山村党总支利用村“四荒”地,建设养殖基地2万平方米,创新生态养殖方法,涵盖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生态养鸡等产业项目,初步构建起“秸秆喂牛——牛粪养殖蚯蚓——蚯蚓喂鸡(溜达鸡)——鸡生蛋(蚯蚓鸡蛋)”的“五统一”生态养殖模式。截至目前,养殖基地存栏肉牛91头、土鸡400只,日产蛋200枚,预计年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户均分红5000元。
深入开展环境整治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四平市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行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五改(路网改造、水网改造、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物流改造)、两新(新能源、新基建)、一绿(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加速转变。2024年,将生态、农业、民族文化资源与和美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双辽市“金秀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吉林西部平原地区农旅融合新坐标,“伊通满香村之旅”入选全国113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政策引领开展乡村环境建设行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30个市直部门共同制定《2024年度四平市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涵盖规划引领、交通物流设施、农村生活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示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7大方面53项具体任务。年初以来,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村庄清洁行动为载体,在整治、维护、保持上下功夫,持续打响春季、夏秋、冬季村庄清洁战,营造了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截至目前,累计动员干部群众13.33万人次,动用各种车辆、机械17.55万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5.52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6.94万吨,清理村内沟渠6114公里,整治农户庭院11.81万个,拆除残垣断壁99个。绿化美化村屯108个,建设绿美示范村屯5个。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完成全市8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
创新思维推进生态宜居建设。铁东区因地制宜,打造石岭至二龙湖段精品路线13公里,四杨、叶马旅游公路竣工通车,投资3000万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51公里,畅通了村屯“毛细血管”。开展“文明村屯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培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930户,“省级、国家级”文明村、干净人家户数达标率分别为85%以上和50%以上,将14个“千村美丽”村和4个“百村示范”村打造成省级“标杆村”。石岭镇石岭村、叶赫镇砬子沟村、营盘村,荣获“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先进单位”称号。持续抓好“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落实,探索“多长合一”,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加快推进“大水网”、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建设,深化南北河上游生态修复及河道综合治理,确保河畅、水清、岸绿。目前,卧龙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三道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竣工,14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秸秆秋冬季全域禁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施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6.77%,空气质量位居全市第一。
废弃矿山变身“小天池”景区。在梨树县孟家岭镇,周边曾有上百家矿山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开采使这里矿坑遍布,山体千疮百孔,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近年来,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拖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拆除100余家矿山企业,种植多种树木,逐步建起龙潭、民俗园、矿坑越野基地等项目。如今,曾经的废弃矿坑成为风景秀丽的矿坑湖,如宝石镶嵌山间,被称为“小天池”。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周边村民摆摊售卖特产增加收入,实现了从“卖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马家油坊村村民刘健,在景区摆摊半年就收入两三万元。
“百村示范”赋能乡村旅游新动能。铁西区扎实推进东八大村、西八大村、獾子洞村“百村示范”工程,以2800万元“一般债”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8500余万元,资金放大率达300%。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形成环丛泉湖旅游度假发展新圈。区委、区政府结合示范村资源禀赋、人文内涵和群众意见,确定实施细节,促进工程上台阶。依托丛泉湖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聚焦项目与产业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与长城文化资源,打造环丛泉湖旅游度假区。规划片区面积25.2平方公里,建设“有点田”共享农庄、1314彩铅笔音乐大道、丛泉湖沙滩乐园、“稻亦有道”景区等,景区有稻田画、观景平台、观光木栈道、观景塔等游乐设施。预计年吸纳游客300万人次,将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4A级景区,构建乡村主题民宿群,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引入时尚消费业态,满足游客四季多元需求。
村子美村民富,生活舒心又自在。双辽市秀水村在路两侧种植射干等经济作物,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村民娄广福介绍,自家300平方米庭院,种植射干一年收入1000元,耕地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村里环境变好,收入稳定。双辽市农业局副局长焦志桥表示,从2023年起,在部分行政村试种路边经济作物,今年已在全市190个行政村16个社区全面推广。射干属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每公斤卖到120元至260元,增加的收益有效解决了各村路边卫生维护费用问题。
持续创建文明村镇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四平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持续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使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
文明村镇建设成绩斐然。以“践行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四平人”为主题,扎实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主题教育。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全市县级以上文明镇共47个,占比达88.6%;县级以上文明村544个,占比72%,稳步迈向“十四五”设定的目标。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为乡村输送大量高品质文化活动,全年共完成送演出下基层任务75场,“四季村晚”举办53场,热闹非凡,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56场。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文明经济引领乡村致富新潮流。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吉祥村,正召开“文明经济”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红大会,村民们喜笑颜开。王靖慧分红44968元、王立国27288元、张玉林34038元……一个个名字就是一份份真金白银,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经济带来的实惠。当日分红总额达101万元,最多一户分得4.5万元。被评为“文明户”的韩文举,12亩水稻收入4.3万元,比去年增收1.6万元。他激动地说:“因为是文明户,优先购买优质稻苗,一亩地多收1000元!”文明户们不仅收获了物质财富,也收获了精神力量,对未来更充满了信心。近年来,伊通县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探索出“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形成“1341”工作思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经济”模式。吉祥村“文明经济”种植户,全部加入“文明经济先锋队”,建立了“五会合一”的村级自治组织,助力打造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干群和谐、环境优美、兴旺富裕的新农村典范。该项目获评2023年吉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全国学雷锋4个100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
移风易俗为文明加分。双辽市多管齐下,有效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通过唤醒教育、典型示范、村民自治等举措,农村移风易俗大见成效。在柳条乡,曾经的酒席攀比之风已悄然转变,人情味渐浓,攀比风渐消。全乡成立3家移风易俗大食堂,承办婚丧嫁娶宴席,统一标准且价格实惠,给人情“减负”,深受村民欢迎,逐渐改变了大摆宴席、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红石村移风易俗大食堂负责人马志华直言,自从办了移风易俗大食堂,饭店生意火了,别看价格便宜,走量也能赚钱。同时,“零彩礼”“低彩礼”新风尚兴起。红旗街侯美琪与丈夫的家庭共同摒弃彩礼习俗,引发当地村民对传统婚嫁习俗弊端的深刻反思,纷纷摒弃陈规陋习。红旗街各村的“三委”成员,化身“移动宣传站”,通过“拉家常”“算细账”等方式,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并组建“流动党校”小课堂,将党的政策与移风易俗宣传相融合,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用好载体弘扬新风。伊通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优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模式。通过走访入户收集民意,建立“需求清单”,结合村民志愿者专业特长,形成“志愿服务清单”,精准开展“接单”服务,有效满足群众需求。充分发挥“道德银行”和“庭院经济”作用,村民通过志愿服务获取文明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参与“文明经济”种植项目,使“庭院经济”获得更高收益。如今,“改革看小岗,文明看北岗”已成为伊通农民的口号。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体系完善“智”“质”双升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四平市坚持党建和智慧引领,依据“九有六无”千村美丽创建标准,大力整治村屯环境,组建专业清洁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智”赋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智”“质”双升的新境界。
党建引领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双辽市实施党建引领“一网治理、双应服务”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行政村党组织+网络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架构,实现农村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全市721个以屯为单位的网格,每10户至15户村民组成一个基础单元,建立“十户联动”管理体系。同时,建设电子岗、流动岗、固定岗,组建多类型巡逻队伍,融合“警格+网格”力量,通过“四平警地融合APP”微信小程序实现信息共享。设立“N村一警N辅警”,组建应急救援小分队和治安巡逻队,纠纷调解室和村级警务室全覆盖,利用“百姓说事点”“法律明白人”及时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实事项目280项,党员收集“微心愿”1327个,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帮扶,形成共治共建共享良好氛围。
“智慧+”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伊通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清洁家园、文明家庭创建、健康生活伴我行、守望相助、多彩文艺、“我有专长,有事找我”、广纳群言、关爱助老“八大行动”,基层治理与应急处突、诉求解决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全面探索“智慧+”基层治理模式,整合域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平台,通过“多网合一”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大脑”赋能基层治理。开展“无讼村”创建活动,法院、司法、公安三方参与,“百姓说事、法官说法、民警说案”,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组建微信工作群,运用远程调解室、在线诉讼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第一时间指导纠纷化解,预防矛盾升级形成诉讼。截至目前,共排查出矛盾隐患300余件,全部化解完毕。
“三个靠前”打造破解土地纠纷新模式。梨树县林海镇拥有耕地30.8万亩,是全县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乡镇。其创新提出“三个靠前,就地化解”工作法,即:下沉力量“靠前”摸排,每周固定一个“说法日”,提升群众守法意识;应急分队“靠前”处置,整合力量成立应急小分队,保障土地纠纷化解;法律资源“靠前”介入,与县法院合作,为合作社提供“签约法官”和“法治体检”服务。林海镇“三个靠前,就地化解”工作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与平安创建“两不误、两促进”,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小网格”赋予乡村治理新路径。双辽市王奔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四强三带两聚”的“党建+乡村治理”模式,强组织、优服务,探索出符合镇情的乡村治理新路径。聚焦“四强”,即强队伍、强服务、强产业、强治理,通过开展系列品牌活动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壮大乡村振兴后备力量;以村为单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办抖音号发布纠纷案例,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矛盾化解效能,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镇致富。留久香瓜在长春市区开设50家连锁店;宝山村依托乐野小镇项目增设117个就业岗位,户均增收1.5万元。
“积分制”激发村民自治新动力。深化和拓展乡村治理“积分制”应用,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建立“道德银行”,围绕“思想进步、实用技能、律己守法、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创业致富、敬老爱亲、邻里和睦、热心公益、政策明白、扶助感恩”等方面内容,对村民的行为评价赋分,并设置加减分项和一票否决项,将无形的道德转化为有形的积分,定期奖励,推动形成良好村风民风家风。目前,全县已有112个村成立了“道德银行”,在村民自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村企联营”数字赋能 领带动村民增收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四平市全面落实稳定就业政策,举办48场农村劳动力现场招聘活动,发布6528个用工岗位,服务企业2000余次,达成就业意向1436人次。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与浙江省多县(市)区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建设劳务输出基地。同时,抓好创业培训与项目申报,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稳步增长,吸纳脱贫群众数量持续增加。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四平市围绕饮水安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乡村畅通工程、危房改造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农村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97%,计量收费工程比例40%,均超额完成省定指标任务;新建5G基站150个,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70%;新改建农村公路341.3公里,改造危桥11座,安防工程370公里;完成427户危房改造,切实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四平市不断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建设,聚焦教育、公共文化等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持续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2024年发放春季学期义务教育困难家庭补助127.08万元。继续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招聘特岗教师190人。
特色项目助力农民增收。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因地制宜推出“家庭农场”“生态农场”“科技农场”等特色项目,形成“八里模式”。67岁的杨景桐老人,精心打理菜园,种植多茬蔬菜,吸引了长春、公主岭等地来人收购,他还加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空闲时打零工增加收入。
“村企联营”赋能村民致富。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与浩淞农业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行村企联营;英额堡村将300多户农民的2280亩土地,托管给浩淞公司,农户入股分红;浩淞公司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均沾。托管后,村民轻手利脚出去打工赚“外快”,浩淞公司凭借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村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受益。
“数字”绘就乡村新画卷。铁东区以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开展“吉农云”应用和“数字村”覆盖工作,成为全省首个“数字村”县域全覆盖试点。城东乡小塔子村打造“村集体专注管理,智慧农场专注生产”的“一社一场”智慧农业新模式,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实施了统一数字化经营管理,构建了新型村集体经济。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和运营,成为智慧农业的典型。同时,铁东区还探索数字化助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数智乡旅”产业,通过“吉农码”开展“数智乡旅”创新应用,以塔子沟村红色旅游基地为试点,通过“吉农码”实现一站式逛美景、品美食、购特产,为村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民生保障持续优化。2024年,铁东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60元和月人均470元,同比提高10%和14.6%。深化巩固“双减”成果,推进学前教育“大园区”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成立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教育集团。健康铁东稳步推进。目前,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84152份,建档率达到92.17%。组织开展202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有效签约199422份,签约覆盖率64.68%。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3.15万次、267.42万元。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412/t20241219_90127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德惠:深耕“舌尖上的产业”